创设良好的心理环节第二节

活动准备

高级 • 2020-07-07 • 1000+ 浏览

保育员的爱

保育员是神圣的职业,应该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保育员在工作中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爱心:

1.用爱的目光关注孩子。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作为教师应每天注视孩子,用赏识和赞许的神情告诉孩子:“你太好了,你让我骄傲。”每天去反思自己“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了吗“?

2.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透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微笑是爱的语言,是表达爱意的最佳形式。作为老师,面对孩子微笑,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爱你,孩子”。

3.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爱的语言能够培养出懂得爱的孩子,而爱心是语言流露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孩子,你真棒”,使其产生成功的体验。

4.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渴望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因为人总是在得不到的时候最想得到,轻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因此,调动孩子,让孩子在朝思暮想中获得爱,使他们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想寻找快乐就要自己去努力。聪明的老师总会给孩子留点“渴望”的余地。

5.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仅给予孩子爱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验爱、收集爱,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从生活的细节中学会发现爱、感受爱,使其化为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热情。6.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因为过度的爱往往会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作为教师应适当约束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7.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所有生命都该得到尊重。包容孩子,让他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作为教师,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一切,包括他的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

8.把机会还给孩子。爱就像口袋,往里装时是满足,往外掏时是成就,付出爱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到:索取可以使人满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快乐。

2.尊重婴幼儿,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尊重与理解婴幼儿的各种需要,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保育员要懂得婴幼儿的需要与心理,适时适当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能让婴幼儿身心愉悦地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生活。例如,我们常见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刚入园时出现“追人现象”,喜欢紧跟着一位保教人员。这是由于婴幼儿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很自然地迁移到保教人员身上,反映了婴幼儿对爱的需要和追求,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更需要通过老师的亲切的语言、亲昵的动作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他们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保育员应当通过适当的身体接触,来满足婴幼儿的这种情感需要。比如,在和婴幼儿一起游戏时,拉一下孩子的手;给婴幼儿讲故事时,可以把婴幼儿搂在怀里;午睡以后,给孩子梳梳头。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请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3-2】帅帅怎么突然哭了?

帅帅是小三班一个性格比较内向,刚上幼儿园时他没有哭闹,但不太说话,也不和小朋友玩。可昨天来园时,他却突然哭闹起来,而且跟着妈妈跑到大门口,哭得很伤心。保育员李老师感到很奇怪,赶紧跑过去,哄他,逗他,然后说:“帅帅是个好孩子,妈妈要上班,老师抱你回教师好吗?”他一听,张开小手,让李老师把自己抱回来教师。等他情绪稍微平静下来之后,李老师问帅帅:“你为什么不愿意来幼儿园呢?”帅帅用眼睛看着老师,不说话。老师又问“帅帅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突然不喜欢来幼儿园呢?”孩子说:“老师不牵我的手,不和我玩。”听了孩子的话,李老师顿时明白了,难怪帅帅前几天动手打了好几个好哭的孩子,原来是嫉妒心理在作怪。是的,每当新生入园时,老师总是对哭闹的孩子关爱有加,拉他们的手、抱起来亲亲他们,努力和他们培养感情,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却忽略、冷落了不哭不闹的孩子,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其实孩子们都是需要老师关爱的,哪怕是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抱一抱孩子,都能让孩子感到莫大的满足。想到这儿,李老师赶紧抱起帅帅,亲亲他,轻轻地告诉他:“你是个懂事、勇敢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帅帅看看老师,满意地笑了。从此以后,每天孩子来园时,李老师都热情、专注地与每一个孩子拉拉手,或者摸摸孩子的头,游戏时关注每一个孩子,保证每天都能和每一个孩子有单独交往的机会,充分地表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和关注。

【案例3-3】我想当排头

陈启笑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总是惹事,老师没少批评他,却一直不见成效。渐渐地,老师也不怎么喜欢他了。有一天早晨孩子妈妈来园时对范老师说:“范老师,今天排队时,能让笑笑当一次排头吗?他非常想当排头。”孩子妈妈走后,范老师问陈启笑:“你为什么想当排头?”“当排头能让老师拉着手,我很想……”他的话使范老师一怔,平时当排头的孩子都是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却忽略了其他孩子的感受,忽略了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关爱的情感。范老师怀着深深的内疚紧紧地拉起了孩子的小手,看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以后,孩子好像是变了,可范老师觉得改变最大的是她自己,她要用加倍的爱去关爱曾被忽略的心。

案例点评:

当婴幼儿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幼儿园这一陌生的环境时,多希望从老师那找到归属感,得到关爱啊!作为一名保育员要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去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用微笑去接待每一名婴幼儿,用亲切温柔的语调与婴幼儿说话,用心听孩子诉说。通过身体的接触来增加亲密感,亲亲他们的脸或牵牵他们的手,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因为老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婴幼儿转变的催化剂。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婴幼儿的心扉。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只有教师无私地、公正地去爱每一个婴幼儿,才有利于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婴幼儿还有一个强烈的需要就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婴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他们急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所以,优秀保育员的笫一要素就是爱孩子、尊重孩子,时时用爱的话语拨动他们的心弦,告诉他们,他们都聪明、可爱,老师很高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知识学得很快,事情做得很棒,像故事里的“小主人”一样聪明能干等,让婴幼儿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内心得到满足,觉得在集体里生活、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喜欢与老师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内心踏实而安全。对于一些能力弱、动作慢的婴幼儿,保育员更要耐心对待,细心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作品,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图3-1所示。

image.png

相反,假如婴幼儿得不到基本的尊重与满足,那班级的气氛肯定是压抑的、痛苦的,甚至是恐怖的。例如,有的婴幼儿因为遭到保育员的训斥、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有的婴幼儿因为保育员不当的言行甚至是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造成了心理阴影,从而导致其社交能力退缩等。

当然,对婴幼儿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如恐吓、责骂等)解决。如果简单粗暴地训斥他们,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消极情绪。相反,如果站在婴幼儿立场上同情和劝导他们,或者从婴幼儿的内心需要出发,巧妙地关注他们,转化他们,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宽容、理解每一位婴幼儿

婴幼儿易冲动,情感外显,常因情绪波动引发过激行为,保教人员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例如,婴幼儿在游戏时吵了起来,一位教师生气地说:“吵死了,到一边坐着,不给玩了。”另一位教师则加入游戏,以“交通警察”的身份进行调解,使得游戏正常进行。不难看出,第一位教师的处理方法使婴幼儿处于惊恐的状态,长此以往,婴幼儿会变得胆小、怕事;而第二位教师则让婴幼儿愉快地重新投入游戏,处理方法较好,为婴幼儿创设了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促进了婴幼儿心理健康地发展。

对孩子在探索、尝试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缺乏、动作不协调等,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或错误,保教人员一方面要以自己宽容之心,包容孩子的失误,接受孩子的错误;另一方面要做好引导工作,绝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如图3-2所示。

image.png

婴幼儿想象大胆、无拘无束,对婴幼儿一些违反常规的“创造性”行为,保育员要及时地表扬和肯定。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小班婴幼儿不会灵活地用积木搭建物体,只能简单地用两块相同的积木叠放在一起,正当婴幼儿沮丧时,教师却惊喜地对婴幼儿说:“你真能干,搭的小桥真好看!”婴幼儿得到鼓励后会变得快乐自信,很快就尝试搭出好几样新东西。再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婴幼儿画苹果.发现某个婴幼儿画了一个蓝色的正方形苹果,教师耐心而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画这样的苹果呢?”婴幼儿天真地回答道:“这是外星人种的苹果。”教师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老师还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苹果呢!以后希望你能种出这种外星人的蓝色苹果吧。”幼儿听了,仿佛有了巨大的动力,高兴地点了点头。如果教师都能这样做的话,婴幼儿在学习中就会充满自杂感,获得愉悦感,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创造力就能得到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就是给孩子以充分反省和大胆表现的机会。其间保教人员恰当的评价、适时的点拨,精心的铺陈,真诚的鼓励,甚至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都能给孩子们以启迪和力量。

4.多欣赏、赞美每一位婴幼儿

及时地表扬婴幼儿在活动中的优异表现,是帮助婴幼儿形成积极心态,强化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可现实中有的保育员习惯于只盯着婴幼儿身上的缺点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只会“说问题”的保育员容易让婴幼儿产生肉卑和烦躁心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保育员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调皮的孩子也绝不例外。保育员要尊重婴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婴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让婴幼儿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婴幼儿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婴幼儿的信心,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见金。教育活动中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多欣赏、多赞美,让婴幼儿在积极的心态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请看以下案例3-4、案例3-5中两位保育员的感受。

【案例3-4】会欣赏,多赞美

“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这句话一直让我铭记在心。工作中,我一直尝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婴幼儿。他们长相不同,性格各异,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我欣赏宁宁和婧婧热心班级活动、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他们成了老师的好帮手,小朋友们的热心小姐姐;我欣赏良哲和晨晨勤于动脑,好思考,他们成了班里解决疑难问题达高手;我欣赏云云和秋爽喜欢阅读,语言表达流畅,她们每天都给小朋友讲故事,成了班里的故事大王;我欣赏兰兰乐观开朗、歌唱得优美动听,她成了班级里经常给大家带来快乐得小百灵。

我喜欢运用赞美的方式让婴幼儿找到自信、获得积极快乐得心情,让他们开心地生活。我赞美凯凯活泼可爱、大胆勇敢;赞美乐乐沉静好学,勤于动脑;赞美丽丽热情大方,关爱他人;赞美鹏鹏善解人意,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久而久之,我们班级的教师和幼儿都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己能够很快地认识到自己的某个长处,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

我鼓励孩子们也努力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欣赏他人,使孩子们树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欣赏、和谐融洽的班级集体。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中的保育员,能够引导婴幼儿学会相互欣赏,努力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大加赞美,这种良好的心态必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快乐。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案例3-5】给每个孩子一个自信的支点

一个人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他不禁望而却步。正在感到为难之际,走来了一个热心的过路人,对他说:“我来帮你。”说着,便利索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拉车人见有人帮忙,心里有了底,于是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励声中,将车拉到了山顶。当他非常感谢热心人鼎力相助时,没想到那个人却说:“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只是喊喊加油而已。”

这是前几天我看到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拉车人之所以没有想到自己能单独将车拉上去,并不是他的体力不够,而是缺少一定的自信心。由此,我不由联想到我们的幼儿教育,如果把这句话引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孩子们渴望着也能找到一个支点。日常中我们要善于给孩子提供一个自信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可以像春光里的风筝一样翱翔蓝天。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相信:给孩子一个支点,虽说不是将地球撬起,却可由此挖掘、开发出孩子潜在的能量和隐藏的智慧。同时,也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感觉“我能行”中去赏识自我。

其实作为我们教师或家长,只要给孩子一个自信的支点,他们往往会给您一个个惊喜。孩子成长需要一个支点,更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支点的眼睛!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也许是微弱的,常常是一闪即逝的,但如果发现后就及时肯定,长期坚持下去,或许会成为孩子人生的转折点。

孩子的心灵是多彩的!作为教师和家长,绝不能轻易地否定或伤害任何一个孩子,我们要多些宽容、多些欣赏、多些鼓励,用我们特有的爱心去感染孩子,去点燃孩子们自信心的火焰,

案例点评:

婴幼儿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所有能力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中获得的。他们的自我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的自信需要在成人的不断肯定中形成。就像上述案例中所说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自信的支点,才能挖掘、开发出孩子潜在的能量和隐藏的智慧,让他们像春光里的风筝一样翱翔蓝天,他们的成长会带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5.积极主动地与婴幼儿交往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在交往中获得老师的尊重、承认和接纳,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依恋。如果没有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或人际交往中不能被人喜欢和接受,则容易导致消极悄绪的产生,使其不能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教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婴幼儿交往。

婴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保育员应从满足、尊重、关爱、理解、帮助等多种角度去感化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成为婴幼儿生活中的楷模、学习中的伙伴。对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婴幼儿,保育员要主动与他们交往,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感受集体生后的快乐。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3-6】主动与孩子交往

小一班的刘佳小朋友,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经常会有小朋友欺负他,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不敢告诉老师,从来不与老师主动说话。他每天不声不响地自己坐在旁边,有时候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大家,没有别人找他玩,他也不知道怎么参加进别人的游戏,似乎快乐是别人的,他什么也没有,显得非常孤独。

观察到这种情况,保育员马老师就主动地接近他,经常笑着和他说说话,以伙

伴般的身份和他一起玩,也带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并且经常帮组他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难题,还经常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关心她、鼓励他。慢慢地,他变得喜欢和老师接触了,遇到事情他会主动告诉老师,也经常找马老师说自己的悄悄话,脸上经常露出开心得笑容。看到他在集体中生活得自在、快乐,马老师的心里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案例点评:

交往能力是婴幼儿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由于先天因素、家庭教育因素或者独生子女等原因,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在集体生活中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碰到这种情况,保育员要主动接近他们,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带动他们,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逐步习惯与小朋友一块玩,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案例中的保教人员及时观察到佳佳的情况,采取了适当的引导,帮助佳佳顺利地融入了集体生活。

二、帮助婴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小朋友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保育员如何引导。现在的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互相谦让。因此,保育员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婴幼儿互相谦让。例如,吃点心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开始就争先去拿点心吃,这时保教人员不能让孩子放任自由,及时引导婴幼儿有秩序地拿点心吃,需要时要互相帮忙;进洗手间时教育婴幼儿不争先、不推挤、不争抢位置;拿玩具的时候,出现争抢现象,保育员要及时地教育婴幼儿懂得把玩具分给同伴玩,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同伴之间发生纠纷时,保育员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教育婴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保育员要引导婴幼儿了解学前教育机构是一个集体,是小朋友的另一个家,小朋友在一起是好朋友、好伙伴,要与同伴和睦相处。必要时,保教人员要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帮助婴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3-7】老师的关爱

幼儿园某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女孩由于长得不好看,小朋友不喜欢亲近她,和她一起玩。赵老师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曾在班里讲了好几次,号召小朋友和她一起玩,但效果不明显。有一天赵老师偶然在组织幼儿玩游戏时,站在这个女孩旁边,拉着女孩的手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第二天女孩的妈妈送幼儿入园时向赵老师表示感谢。赵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什么女孩妈妈要感谢自己。一问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女孩回家后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可喜欢我了,今天拉了我的手!”赵老师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因为自己拉小姑娘的手,完全是出于无心的、偶然的,女孩对自己拉一次手的反应如此强烈,说明自己过去是忽视了这个孩子,没有给予这个孩子以应有的关注与爱;自己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幼儿对这个女孩的态度,尽管自己做了几次号召,但因为老师带头冷淡这个女孩,所以并没有帮助小朋友改变对她的态度。

于是,从此以后赵老师总是有意识地亲近这个孩子,老师的态度影响到其他孩子,小朋友也模仿老师的行为,主动去和这个女孩交往和游戏。

案例点评:

教师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核心。保育员不仅作为个体与每个婴幼儿交往,也与作为群体的婴幼儿集体交往。他与婴幼儿的交往及形成的相互关系,影响着婴幼儿与婴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保育员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着班级人际关系的面貌和班级心理环境的质量。一个好的保育员,不仅要能够为婴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更要能够为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保育员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容易在班级里形成一种平等、宽松的人际气氛,形成和谐亲密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保教人员与婴幼儿之间、婴幼儿之间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支持的人际氛围,这种友好合作的人际气氛能够充分地满足婴幼儿的心理需要,增强集体的亲密感、和谐感,使婴幼儿产生高昂的情绪,生活得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