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婴幼儿活动的一般知识与实践第二节

活动过程配合

高级 • 2020-07-07 • 800+ 浏览

四、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它既包括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学前教育中,保教人员依据教育目标,向婴幼儿出示的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使他们感知的材料,使婴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知识、情感及行为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观察对象不同,观察方法也不同。例如,大部分的图片观察,一般适合于”;要观察容易混淆的事物如“鸭、鹅“麦、稻等,一般用“对比观效果会比较好;如果是特征明显的事物“孔雀”或“骆驼等,就要抓住其“尾巴”和“”作为重点的首要观察部位,采用“典型特征观察法”;而有一些需要一定时间段内才能观察全面的事物,如“种子发芽”或“蚕的四态变化”则要采用“追踪观察法”。保教人员只有引导婴幼儿选择好观察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

运用观察时,保教人员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教育任务的实际需要;二是观察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三是教具的运用要适当,避免婴幼注意力的分散。

2.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保教人员以口头语言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婴幼儿较系统地理解教育内容、掌握正确方法的一种教学行为。

讲解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利弊皆有。优点是:(1)主题明确,易于婴幼儿直接接受,可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2)有利于保教人员有目的地向婴幼儿进行教育,便于保教人员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保教人员发挥主导作用。(3)婴幼儿对所教知识性内容反馈及时,保教人员可根据其回答及时调整讲解的重点或方法等。讲解法的弊端是:(1)婴幼儿以听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验证,理解不够深刻。(2)语言讲解相对单调,婴幼儿的注意力不易保持,学习积极、主动性不易充分发挥。(3)讲解的内容、方法统一,很难照顾到个别差异,不利于婴幼儿个性发展。

运用讲解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讲解语言要注意口语化;第二,讲解方式要直观形象;第三,讲解方式要尽量多样化。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保教人员上课时,配合自己的讲解或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包括图片、多媒体等)呈示给婴幼儿,或者向婴幼儿做示范性的实验,来形象说明或再次验证所传授的知识或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运用演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演示的时机要恰当,不能提前或延迟。

(2)演示教具的大小和颜色要合理,大小要让每个婴幼儿能够淸楚,色彩要鲜艳,画面要清楚,且形象突出、典型。

(3)示范教具要丰富多样化,有一定数量;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所学内容。

(4)如果是动作的示范演示,保教人员要选好位置向全体,还要注放慢示范速度、声音洪亮等。

4.行为练习法

所谓行为练法,是指在保教人员指导下,婴幼儿过独立的智力、体力和情感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念解决有关问题,或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和行为,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保教人员在运用行为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要使婴幼儿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2)要注意练习的难度和强度,使每个婴幼儿都能接受。

(3)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婴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练习行为要循序渐进,并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

五、婴幼儿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 婴幼儿感知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感知觉的适应规律、对比规律、整体性、选择性、错觉等,都应当灵活运用到婴幼儿的教育教学中。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一,在视觉上,应当利用感知觉对比规律,突出观察对象。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婴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示范、活动教具、如幻灯、录像等,使婴幼儿容易感知观察对象,获得清晰的知觉。再如,制作教具时,要充分运用对比规律,背景和主题对象要在颜色、质地等方面加大对比,如浅色的知觉对象就要把背景颜色加深,而深色的知觉对象就要换成浅色背景,用对比来加大区别,以便于婴幼儿观察清楚。

第二,在听觉上,要利用感知觉规律,突出重点内容。例如,因为声音刺激的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语音的前后对比等都是人们分出听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讲课时声调要抑扬顿挫、节奏明显,婴幼儿听得就会注意力集中;相反,如果教师讲课时语调平直,很少变化,或毫无停顿之处,那么婴幼儿听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讲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声音的有效间隔、音调的先抑后扬、音量的先小后大灯,来突出强调某些内容,让婴幼儿自然而然地注意听讲,从而抓住学习的重点。

2.婴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婴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易转移。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保持学习的兴趣不受到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是保证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教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能够吸引婴幼儿注意力的教具

教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幼儿注意力是否会集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教具是婴幼儿最感兴趣的、吸引其注意力的。例如,实物教具和活动教具最利于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常识课上,一只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远比一张颜色形状逼真的金鱼图片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故事课上,一个活动的小指偶、一段活泼的动漫课件,其吸引力也远远超过一幅静态的挂图或是一本图画书

2排除教学环境中的无关刺激因素

教育活动中,如果单纯地凭保教人员一人的活动内容来吸引婴幼儿,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婴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小班仅仅5min左右,大班也只有10分多钟,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育环境中出现了无关刺激,婴幼儿会很容易被吸引,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这时,作为保育员,要配合好带班老师,灵活及时地排除环境中的无关刺激。例如,活动前,帮助老师把教室窗帘拉上(幼儿园一般是半截式的窗帘),以防止外面走廊上有人来回走动时造成干扰;再如,教师和保育员不要频繁更换衣服或发型,也不要佩戴过多、过大的首饰,不穿另类的奇装异服等,因为这些都会成为在活动中吸引婴幼儿的无关刺激,造成注意力分散。

(3)注意婴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婴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以帮助提高婴幼儿的注意力。

1)拼图: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难度和速度。

2)下棋: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如飞行棋、军棋、跳棋、五子棋等。

3)听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还可以要求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婴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婴幼儿的记忆发展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正在发展中,而且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婴幼儿的我控制能力差,记忆活动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或自身情绪变化的干扰,缺乏稳定性、的性。同时,记忆的遗忘规律同样适合婴幼儿阶段。作为老师或保育员,应当结合这些记忆发展特点,帮助婴幼儿改善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1)帮助婴幼儿把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

由于婴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抽象记忆,所以,对于婴幼儿的学材料,教师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利用形象记忆法。例如,“1”像铅笔来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等;又如拼音字母,“a”像一条大蟒蛇,“g”像一副小眼镜等。这样,帮助婴幼儿把抽象空洞的内容变成形象有趣,婴幼儿就容易记忆。

(2) 帮助婴幼儿把机械记忆变为意义记忆

虽然婴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好许多,但是婴幼儿受生后经验

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在面对新的学习材料时却倾向于机械记忆,其结果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婴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这样记忆效果会比较好。例如,教授幼儿背诵故诗《悯农》,如用单纯重复跟读的机械记忆方法教幼儿背诵,婴幼儿准确记忆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若采用意义记忆法,即先把诗歌内容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动画或者形象的图画讲解清楚,把精炼的诗歌语言还原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语言,婴幼儿不仅记忆速度提高了,而且记忆时间也持久。

3帮助婴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动作记忆

由于运动记忆效果比较好,记得快且记得,而且婴幼儿是以感觉运动思维为主的认知层次,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婴幼儿把眼、耳、口、鼻、舌、手等多种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一起参与识记过程,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无论是识记水果、蔬菜,或者是辨认动物、器械时,教师都应要鼓励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或者闻一闻、尝一尝,或者摇摇晃晃、拍拍打打甚至放到地上滚一滚、摔一摔等,目的是通过婴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渠道,从多方面全方位获得对新材料的感性认知。这种各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的识别方式,会使婴幼儿学得快记得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记忆效果。

4帮助婴幼儿及时复习减少遗忘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规律表明,人们所记忆的内容在开始的短时间内尤其是前三天遗忘迅速,之后速度减慢,21天后几乎不再遗忘。因此,教师在教授了婴幼儿新知识后,一定要注意在当天、在本周内及时复习,尽量巩固婴幼儿的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讲过的故事、朗诵过的儿歌、学会的手工制作等内容,可以及时组织婴幼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比赛活动,或者散步与日常生活活动等,灵活多样地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况下,自然而然地巩固并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不会因为采取单调的反复刺激,让婴幼儿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影响复习效果。

4. 婴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思维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思维水平从低到高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婴幼儿的思维处于低端阶段,整个婴幼儿期,都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婴幼儿末期才开始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所以,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在幼儿园的小、中班,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游戏、活动为主,讲授内容一定要辅助以实物、模型、手偶、挂图或幻灯、多媒体等形象化手段,以适应这个年龄段婴幼儿的思维特点。

(2)在幼儿园大班,教育教学在坚持形象化教学的同时,适当发展婴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题、通俗易懂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当尝试使用象的语言教学。

5.婴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婴幼儿想象的内容从总体上看还是很贫乏的,可以借助的想象表象种类很少,想象内容零碎、不完整,彼此之间也缺乏联系。5岁后婴幼儿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完整和系统起来。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婴幼儿思维的翅膀,想象力发达的婴幼儿,大都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并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意志力和乐观精神。所以,教师和保育员应当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培养婴幼儿的想象力,保护婴幼儿的创造力。

(1)丰富婴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想象提供基础材料

婴幼儿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是其想象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和保育员要经常有计划地带领班里的婴幼儿进行参观、郊游。例如,引导他们观察春雨与秋风,辨别蝴蝶与飞蛾,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与社会,领悟人类与自然。见多识广,是婴幼儿创造想象的基础,头脑中有了材料,想象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2)鼓励婴幼儿大胆想象,保护其创造力

婴幼儿的想象力常常大胆离奇而超越成人,尤其5岁以后。成人一定要保护好婴幼儿想象的欲望,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例如,允许他们把一根木棒当做注射器玩“医生”的游戏,把一块大积木当床玩“娃娃家游戏;鼓励他们画出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培植出蓝色的方形西瓜……这些想象古怪而离奇,丰富而大胆,作为教师或保育员,一定不要用现实或事实来对照或约束这种想象,而是要鼓励和保护婴幼儿的这种创造力、想象力。

(3)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激发婴幼儿的想象力

艺术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婴幼儿学习文学作品、进行艺术欣赏、表现和创造,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婴幼儿无限的遐想,所以教师要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婴幼儿的想象力;再如,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可提供孩子一些易于表现的音乐,让他们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还可以让孩子画意愿画、填充画等,通过他们自己想、自己画,培养他们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并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4)开展想象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婴幼儿的想象力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尤其是想象游戏,能很好地发挥婴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婴幼儿玩过家家时,你让他们分别扮演家里的娃娃、爸爸、妈妈等角色;在玩建构游戏时,让他们搭建未来的房屋、花园、学校等;在玩表演游戏时,你引导他们表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或者表演狐狸与乌鸦等,在这些想象游戏里,婴幼儿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演自由,能够很好地促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